梅雨
梅雨指的是從我國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常常出現的一段降水量較大,降水次數頻繁的連陰雨天氣。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又因這時溫高、濕重、雨多,器物容易受潮生霉,故名霉雨。一般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出梅后盛夏開始。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
正常梅雨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時間長達20~30天,雨量在200~300毫米之間,約占當地全年雨量的20%~30%。但年際變化很大,入梅日期遲早可相差40天,出梅日期可相差45天。歷史上最長的梅雨季節(jié)達60多天,也有些年份卻一反常態(tài),出現“空梅”,變成了“梅子熟時日日晴”,當然,這種情況歷史上并不多見。
我國南方流行著這樣的諺語:“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無日頭”。持續(xù)連綿的陰雨、溫高濕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梅雨時節(jié),氣溫較高,雨量豐沛,十分有利于水稻、蔬菜、瓜果等多種作物的生長。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漸摸透了梅雨的脾氣,合理地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將農作物布局和茬口安排做到因時制宜,讓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贏得了“兩湖熟,天下足”和“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到:“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梅雨時節(jié),空氣濕度很大,水汽常常吸附在人們的衣物、書籍、家具和食品上,時間一長,招來霉菌滋生。梅雨天氣的確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某些不便,但也應該看到,豐沛的天然降水,卻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條件。事實上,一個地區(qū)的降水狀況,對當地的社會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像江南地區(qū)那些無垠的稻田、蒼翠的林木、青青的茶樹、交錯的港汊,哪一樣離得開梅雨季節(jié)雨水的滋潤?
但梅雨若嚴重異常,便會引起這一帶罕見的洪澇或持續(xù)性干旱。像1931年、1954年以及1991年江淮流域的洪澇災害,都是因為梅雨量特大而造成的。由于降水來勢猛,強度大,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致使農田受淹,鐵路中斷,工廠停產,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損失。如果梅雨期間雨水過少,甚至“空梅”,則會造成嚴重旱災。
隨著氣象探測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梅雨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為了確保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梅雨到來之前,應清理好田間墑溝、疏浚城市下水道,對露天物資進行苫蓋,搶修危漏房屋,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穩(wěn)妥地躲避梅雨帶給人類的災害;而在遲梅年或空梅年,還要做好抗旱的安排和電力的調度,確保糧食穩(wěn)產高產。
相關閱讀:“芒種”時節(jié)氣象條件及農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