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一出發(fā)行至15公里處,有個景點叫中流砥柱。這里山峰連綿,巍峨如筍,水流湍急,落差很大,一塊巨石,佇立河心,把尼羊河捏成S形的拐彎。雖然它沒有金沙江摩崖刻石壯觀,也沒有三門峽的中流砥柱偉岸,但它卻更是豪邁,而兩岸樹木掩映下,更有些蔥翠玲瓏。
又行20公里是太昭古城,它是古代青藏路和川藏路的匯合點,也是元朝和清朝的重要驛站。現(xiàn)在課本上把古青藏路稱為唐蕃古道,把古川藏路稱為茶馬古道,當年文成公主在此經(jīng)過,古驛道仍然保留完好。我站在河邊高坎上,向太昭古城眺望,一條吊索橋連通對岸,田畝油綠,村舍朦朧。我沒有時間過去,駐足旁邊的一塊刻石,上面用漢藏文刻寫的“太昭古城”,游人若有思古情懷,大多會在此留影。
遠遠地,太昭古城背靠青山,面對綠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遙遠而神秘。太昭古城原名江達,藏語意思是一百個村莊中的第一個,它位于尼羊河和娘蒲河交匯處。尼羊河和娘蒲河兩邊有兩條峽谷,峽谷中有九十九個村莊,加上太昭古城一共是一百個村莊,太昭古城因此得名。因為地形優(yōu)勢,早在唐代,已成為西藏的重要城鎮(zhèn)之一,是唐番古道驛上的一個重要的驛站,也是滇藏所稱的茶馬古道旁的軍旅重鎮(zhèn)。到元朝時,正式設立驛站,軍旅客商匯聚此地,集市貿(mào)易十分繁華,被人稱為“小八廊街”。公元641年,松贊干布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到扎凌湖迎娶文成公主的,文成公主進藏時路過此處,曾在此小住。足見此地之重要。據(jù)說,后人為了紀念文成公主,還在山上的洞內(nèi)設立佛像以敬之。清朝時,曾有四川將軍趙爾豐入藏駐守在太昭古城附近,后因鎮(zhèn)壓辛亥革命,慈禧太后下令趙爾豐撤回內(nèi)地,趙爾豐奉“太后之昭”返回,“太昭村”由此得名。
站在尼羊河邊,想象著河對岸當時的繁華景象,真的是晃若隔世。如今,古城內(nèi)的遺跡已經(jīng)所剩無幾,只有古民居還保存完好,昔日茶馬古道旁的軍旅重鎮(zhèn)如今已經(jīng)變得較為沉寂。其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也日漸衰落。但其位居山水邊,掩映在蒼茫而神秘的面紗下,仍然叫人心懷向往之情。不知村中的古樹,是否還記得當年的繁華?但尼羊河上的大橋遺址還在訴說著當年的故事。也許,天氣晴朗的時候,坐在河邊,用心回味,還能聽到軍旅匆匆的腳步聲呢!
岸邊的蘆葦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光亮而鮮活。河對岸的太昭古城,也變得越來越朦朧了。
匆匆地站下,匆匆地離去,太昭古城,像一顆閃亮的流星,劃過天際,閃爍在茶馬古道上。
孤寂地站在陽光下,我遙想著歷史滄桑,感慨交通帶來的變化。有資料記載說,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西藏,駐藏軍隊中的哥老會與同盟會發(fā)生嘩變,清軍主官只帶了一、二百人回到內(nèi)地,剩余三千多名將士沒有路途資費,大部分與本地藏人通婚定居,因此這里許多藏族人名中,仍保留著漢族的姓或全名……現(xiàn)在,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人們交通往來便利輕松。加之青藏公路的等級全面提升,如今川藏南線已不再承擔繁重的物資運輸,它除了具有國防戰(zhàn)略價值外,今后將會成為旅游愛好者探險觀光的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