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導演開創(chuàng)中國電影賀歲片時代的《甲方乙方》最后一句臺詞是:“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2017年剛剛過去,筆者站在毗鄰忙碌的西二環(huán)的中國再保險大廈,突然設想如果20年后的國際再保人懷念逝去的2017年,他們會懷念什么?筆者試圖用ABCD四個字母來總結。
Chapter A
A for merger & acquisition
(M&A,兼并和并購)。
據(jù)Willis Tower Watson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保險行業(yè)的并購案數(shù)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7%,但是總金額增長了170%;2016年全年僅有14個并購案價值超過5億美元,而2017年上半年已經(jīng)有11個5億美元以上的并購案。其中比較吸引眼球的如Mitsui Sumitomo以16億美元收購Fairfax在新加坡的First Capital,Axis以6億美元收購辛迪加Novae,Liberty Mutual以30億美元從中國復星集團手中收購Ironshore,投資公司Centerbridge Partners等組成聯(lián)合體以9.5億美元從Sompo手中購買辛迪加Canopius,等等,可謂“買買買”精彩紛呈。其中復星集團于2015年以18.4億美元購入Ironshore,Sompo于2014年以7.7億美元購入Canopius,兩三年時間紛紛易手,且溢價頗高,從財務投資的角度看不可謂不劃算。然而既然是交易,就不僅僅有成功,也會有失敗。11月,深圳前海金控以10億美元收購ACR案宣告取消。這一案例并非孤例,復星集團收購以色列保險公司Phoenix的案子在2016年因長期無法獲得以色列監(jiān)管機構的同意而取消。全球最大的律所Clyde & Co.曾撰寫報告指出,在美國政府換屆、英國脫歐等重大政治事件后的2017年,政治環(huán)境不明朗是許多并購案難以實現(xiàn)的最大障礙。
展望2018年,在Willis Tower Watson采訪的200位保險業(yè)高管中,78%的受訪者表示在未來3年內將展開1至2項并購。68%的受訪者認為驅動并購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增強自身的品牌。這些并購案將重塑再保險市場的“需求側”。鑒于合并后的新公司往往需要一個業(yè)務整合的過程,購買再保險的策略發(fā)生改變的可能性非常高,并且為了控制成本,體現(xiàn)并購案的“協(xié)同效應”(Synergy),最終往往是增大自留額,縮小比例合約分出比例或提高超賠合約起賠點,從而降低了再保險保費。此外,新公司往往也會重新篩選其交易的再保險人,有些財務評級不夠好或與客戶關系不夠深入的再保人可能會失去業(yè)務機會。
Chapter B
B for Brexit(英國脫歐)。
英國脫歐公投前一周,筆者在倫敦進行市場拜訪。一次與客戶和經(jīng)紀人的工作餐席間被問及假如有權投票會怎么投。筆者開玩笑說會投脫歐,因為筆者從歐洲申根國家入境英國需要額外簽證,到時候脫歐了也要讓英國人民感受一下辦簽證的痛苦。眾人皆樂,豈料一語成讖。倫敦保險市場有5億客戶和60億英鎊的保費來自歐洲市場。脫歐公投之后,保險業(yè)何去何從的憂慮立刻甚囂塵上,作為保險業(yè)最有代表性的勞合社將如何選擇歐盟市場的落腳點更是業(yè)界普遍關心的話題。盧森堡、列支敦士登、都柏林等都是潛在可能的選擇。最終在2017年3月,勞合社CEO Inga Beale宣布勞合社將在布魯塞爾建立新的歐洲公司,并將于2019年1月1日開始營業(yè)。
勞合社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隨后,跨國保險公司XL Catlin宣布將把總部從英國移到愛爾蘭首都都柏林,Beazley則把8年前在都柏林成立的再保險公司轉為保險公司,以便承保歐盟市場的保險業(yè)務。AIG、QBE、Hiscox等國際(再)保險公司也都宣布將把其歐洲總部從倫敦移至其他歐盟城市。不僅僅是跨國公司在行動,許多英國土生土長但是業(yè)務具有全球性質的公司,如船東互保協(xié)會Standard Club、North P&I Club等近日也紛紛宣布將在歐盟建立區(qū)域總部以應對Brexit。應當指出,各家公司的選擇是綜合考慮客戶接近度、監(jiān)管友善度、人才獲取難度、經(jīng)商環(huán)境和其在當?shù)噩F(xiàn)有的分支機構等多重因素的結果。下表是部分公司和其選擇地點及原因。
事實上,Brexit只是目前全球政治上“孤立主義”和經(jīng)濟政策上“保護主義”的冰山一角。體現(xiàn)在保險市場上,是監(jiān)管日趨嚴格和封閉,各國對進入本國(再)保險市場的外國(再)保險公司在本國注冊和注入資本金的要求越來越高。類似的例子是德國保險監(jiān)管機構Bafin于2016年8月出臺政策要求非歐盟或者非歐洲經(jīng)濟區(qū)國家的再保險公司必須在德國設置分支機構才能開展業(yè)務,否則禁止其主動拜訪德國分出公司。這一政策導致當年及至今的Baden Baden國際再保險大會上,全球的再保人在德國的土地上無法與德國分出人會面商談業(yè)務。
Chapter C
C for catastrophe(巨災)。
2017年是巨災頻發(fā)的一年。9月份的三場颶風“HIM”(Harvey, Irma, Maria)席卷了加勒比海和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加勒比海部分地區(qū)如波多黎各的大部分民居被摧毀殆盡,風災和隨之而來的洪水也對美國德州和佛州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禍不單行,9月份墨西哥又發(fā)生兩場強震,10月美國加州發(fā)生野火。此外,今年夏天亞洲的洪水也對當?shù)卦斐奢^嚴重的損失。據(jù)美國保險統(tǒng)計和服務機構Insurance Services Office(ISO)下屬的Property Claims Services(PCS)估算,颶風“HIM”對美國及其海外領地的保險損失總額可達631億美元。加州野火的損失目前尚不清楚,但各機構的預測一直在上升,從最初的20至30億美元到目前的100億美元。評級機構A.M.Best則預測颶風“HIM”和兩場墨西哥地震對全球的總保險損失可達900億美元,其中約一半由再保險公司承擔。頻發(fā)的巨災導致保險公司三季度財報普遍不好看。XL Catlin預計其在三場颶風中的凈損失為13.3億美元;AIG估計其三季度巨災損失達29億美元;Liberty預測其在颶風中的毛損失達20億美元,扣除再保險攤回后的凈損失也將達12億美元。巨無霸們的損失慘重,中小型保險公司也難以幸免。MS Amlin損失達4億美元,Canopius損失1.9億美元…
再保險公司方面,Swiss Re在“HIM”和墨西哥地震中的凈損失36億美元;Munich Re在“HIM”中的損失為27億歐元,導致其三季度財報虧損14億歐元;Partner Re的颶風損失為4.7億美元…A.M.Best預測,再保險行業(yè)在2017財年的綜合成本率可能達110%,是6年以來的最高點。Swiss Re更是將2017財年的全球再保險綜合成本率預測為115%,對比2016年的92%可謂增幅顯著。
正是在這一系列巨災損失的刺激下, 2017年10月下旬召開的Baden Baden國際再保險大會上開始傳來了財產(chǎn)再保險市場由軟變硬的聲音。據(jù)市場普遍預測,遭受巨災損失的北美業(yè)務費率漲幅可達25%,部分沒有損失的業(yè)務也可能面臨5%至10%的費率上漲(筆者已經(jīng)在年底的國際合約續(xù)轉中見到了這樣的案例),甚至對于遠離損失的歐洲業(yè)務,很多再保人認為在過去若干年它們已經(jīng)充分享受到了北美業(yè)務持續(xù)降費的福利,此時也應當為北美業(yè)務的漲費“貢獻”一份力量??偠灾?,國際財產(chǎn)再保險市場變硬似乎已經(jīng)是板上釘釘?shù)氖虑?,業(yè)界正在希望這一趨勢能夠傳導到直保端,以扭轉保險業(yè)整體費率下滑的趨勢。
國際再保人的漲費呼聲對中國國內財產(chǎn)再保險市場的影響既非直接作用,也不是完全無用,而將以一種“分而治之”和“內外競合”的效應顯現(xiàn)出來。所謂“分而治之”是說對那些業(yè)績較好的業(yè)務影響有限甚至毫無影響;但是對于那些歷史表現(xiàn)較差的業(yè)務,則會將國際市場的動向傳導過來,從而抬升價格。所謂“內外競合”是說中國市場本身的一些大事會與國際再保人的遭受全球巨災損失這一外部因素耦合,從而使得他們對中國業(yè)務的既定態(tài)度更加堅決,策略更加明確。
Chapter D
D for disruption(顛覆)。
“Disruption”或“Disruptive”作為2017年國際(再)保險行業(yè)的熱詞在各大國際會議中出現(xiàn)的頻率頗高。例如9月在日本東京召開的國際水險聯(lián)合會(IUMI)年會的主題叫做“Disruptive Times-Opportunity or Threat for Marine Insurers?”;10月在德國Baden Baden召開的國際再保險大會的開幕式主題叫做“Profiting From Disruption” ;10月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美國PCI年會的主題 “The Future of Insurance”雖然沒有出現(xiàn)“Disruption”或“Disruptive”的字眼,但依然是討論保險業(yè)遭遇到的各種挑戰(zhàn)和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事實上,2014年的PCI年會已經(jīng)采用“Leading in an Age of Disruptive Transformation”作為主題)。
顛覆來自何方?來自風險本身的變化,來自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更來自保險業(yè)的自我進化。
新的風險層出不窮,新的險種(產(chǎn)品)不斷涌現(xiàn),是風險變化對保險業(yè)的顛覆。例如,網(wǎng)絡風險作為“曝光率”頗高的話題已近乎路人皆知。網(wǎng)絡責任險在2016年保費增幅達35%,是增長最快的險種,并且其賠付率低于50%,也可以說是最賺錢的險種之一。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保險公司都對這一新興領域持有高度興趣。筆者在今年參加Baden Baden會議期間與若干家中東客戶談論起中再產(chǎn)險在這一領域的專業(yè)積累,引起了對方很大的興趣,對筆者的態(tài)度也從普通的商務禮儀瞬間升級到了中東式的熱情,甚為有趣。
再保險市場承保能力總量和結構的變化是對保險業(yè)的另一種顛覆。經(jīng)紀公司Aon的報告顯示,全球再保險承保能力在2017年1季度已經(jīng)達6050億美元,是2008年的1.78倍。其中,另類資本(Alternative Capital)經(jīng)歷了跳躍式增長。此前,另類資本的規(guī)模長期維持在200億美元上下,到2017年卻已經(jīng)翻了兩番,達到890億美元。傳統(tǒng)再保人不再一枝獨秀,另類資本已經(jīng)成為再保險市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有甚者,傳統(tǒng)再保人與另類資本跨界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經(jīng)完全改變了再保險業(yè)的面貌。
正是在風險和市場的顛覆性變化激勵下,再保人不斷通過自身演化以尋求生存,客觀上起到了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的作用。直保市場的風險越來越全球化,直保公司向著規(guī)模越來越大、業(yè)務越來越全轉變,“小而?!钡墓驹絹碓缴?,倒逼著再保險公司也越來越國際化,產(chǎn)品越來越豐富,不僅僅能夠更好地覆蓋業(yè)務條線,而且更加結構化以滿足客戶公司的需求。以創(chuàng)新性最強的美國市場為例,多年期結構化比例合約有助于高速發(fā)展期的保險公司減輕資本金壓力;多年期全險種賠付率超賠合約則從損失的頻率和強度兩個維度為保險公司提供保障;“Drop-down”“Cascading”等結構在巨災超賠合約中的應用以更便宜的價格更高效地提供了巨災保障,等等?!癘ne size fits all”的再保險模式已經(jīng)不再有市場,更加個性化、全面化的解決方案才是未來再保人的出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再保人的自我演化沒有拷貝歷史上其他行業(yè)“小公司顛覆大行業(yè)”的模式,而更多地是由大公司主動地、內生性地演化,或大公司將具有顛覆效應的小公司兼并后在更大的范圍內演化。這說明再保險行業(yè)具有自我顛覆、自我提升、自我進化的能力,再保險行業(yè)不會因為風險或市場的變化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