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雅庫茨克東北800公里有一個名叫烏斯特.尼拉的重要金礦場,它位于一個名叫“奧苗康谷”的綿長山谷中,山谷中的溫暖空氣上升而形成“帽子”,較為凝重和寒冷的空氣則沿著各大山的山側下降,止于盆地底部。氣象學家把這種情況稱為“負輻射平衡”,意思是指從太陽獲得的能量少于從地球向上輻射的能量。烏特斯.尼拉的溫度在攝氏-20度以下時,便極有可能被濃霧籠罩。
目前,烏斯特.尼拉市的人口已超過萬人,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礦工,他們最大的問題莫過于埋葬死人了。他們必須在前一天晚上整夜生火,第二天待火一熄滅就掘地。埋葬在雅庫茨克的尸體經(jīng)久不腐爛,情況跟古代猛犸的尸體一樣。他們的主要菜肴是從因印第格爾卡河運來的凍鮮魚,魚一離水接觸到冷空氣變凍僵,食用者不加烹調(diào),只用刀把魚切成長長的薄片,蘸調(diào)料而食,這里的燃料很珍貴,魚都是生食的,因氣溫過低,細菌無法繁殖,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俄羅斯當局的政策是盡力使西伯利亞居民安居樂業(yè),并令他們的生活足以吸引外來移民,因此他們有人造衛(wèi)星轉(zhuǎn)播的豐富多采的電視節(jié)目可看(在俄羅斯的其它地區(qū)不一定能看到),有傳遞信息的無線電電話可用,源源不絕的用空運供應的新鮮農(nóng)產(chǎn)品使這里生活并不見得比莫斯科差多少。因為葉利欽知道,未來的西伯利亞開發(fā)主要依靠的是當?shù)鼐用?。當然,要享受這些優(yōu)惠也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別的不說,由于嚴寒氣候的影響,這里的人患傷風、心絞痛、流行性感冒和粘膜炎等癥狀的人特別多,即使是身強力壯的移民,到這里也需要有一個生理和心理上的適應過程。
葉利欽執(zhí)政后,曾頻頻向美國、日本和一些西歐國家發(fā)出呼吁,要求共同開發(fā)西伯利亞,其實這是老生常談了。早在斯大林時代,就竭盡全力想開發(fā)西伯利亞,但因衛(wèi)國戰(zhàn)爭而停止,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也曾動過開發(fā)西伯利亞的腦筋,但都是紙上談兵。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句話:西伯利亞地區(qū)實在太冷了。
雅庫特是俄羅斯最大的行政區(qū),它幅員遼闊,在鄂霍茨克海以北,俄羅斯東北端的大部分土地都有它的版圖之內(nèi)。雅庫特的氣溫,一年中溫差高達攝氏100度,只有不到三個月白天溫度是在攝氏零度以上。
在戶外,機器的鋼象冰一樣脆而易折。卡車輪胎駛越坑溝槽時常會裂開,這里每個人都穿上皮靴或氈靴,人造皮革所制的靴底在戶外暴露10至15分鐘就會龜裂。在這樣的寒冷的天氣中,除野狼以外,其它動物已蕩然無存,以致人們常捕捉幼狼豢養(yǎng)為寵物?,F(xiàn)代人只有在雅庫特才有機會嘗到古代猛犸巨象的肉味。第一批完整無缺的猛犸尸體于1937年11月在該地發(fā)現(xiàn),肉質(zhì)與新鮮感的相差無幾,但他們以在冰隙中至少儲存了兩萬年。地球上有資料可查的最低溫度,是1960年8月24日前蘇聯(lián)在南極洲蘇聯(lián)科學站科研人員沃斯托克所記錄下來的攝氏-88.3度。但那里是無人居住的地區(qū)。地球上全年有居住的最冷地區(qū)是雅庫西亞東北部的一個小村,居民約600人。村民奧苗康,位于海拔700米的一個山谷里。該村的氣象站在1959年1月所記錄下的氣溫是攝氏-71度。
西伯利亞的極度嚴寒是西伯利亞的反氣旋所致的。西伯利亞反氣旋是一種巨大的高氣壓系統(tǒng),每年10月形成,至翌年4月才消散,反氣旋會使天氣干寒,并且沒有能把較低云層驅(qū)走的風力,因此形成了較長時期的極度嚴寒氣候,北美洲由于受到太平洋暖氣旋的影響,就沒有這種現(xiàn)象。
自從帝俄時代以來,歷屆政府都鼓勵人民移居西伯利亞,因為西伯利亞豐富的天然資源實在太重要了,可是發(fā)掘它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是一位美國記者對該地的描述:“我于1月15日離開莫斯科,那天天氣異常溫和。我所坐的圖——154型高翼飛機曾在伊爾庫茨克稍停,到達雅庫茨克已將近凌晨2時,當時的氣溫是攝氏-38度。在機場迎接我的是攝影記者雅可孚列夫。他預備了一輛綠色的伏爾加型計程汽車,車子駛過路上的裂縫時顛簸不定,同時發(fā)出刺耳聲響。它的‘關節(jié)’僵硬,若不涂有御寒潤滑脂,簡直不能動彈。擋風玻璃是雙層的,周圍用孩子們用來玩的泥丸把玻璃粘住,是用手工粘的,毫不均勻。雙層擋風玻璃使駕駛人往前看的視線不受障礙,其它的玻璃窗卻都給冰霜掩蔽住。駕駛人想曉得車后的情況時,只好打開車門把頭伸出去探望。至于房屋的保暖方法,我在莫斯科所見慣見的門窗都是雙重的,但雅庫茨克的門窗卻是三重的,甚至是四重的”。
這塊土地的主要問題是永久凍土,那里的夏季既短又十分干燥,氣溫極為懸殊,由冬季的攝氏-60度到夏季的攝氏40度。如果春季寒冷,收成便不好,如果秋季來得早,人們就要盡力搶救農(nóng)產(chǎn)品。覆蓋西伯利亞大部分土地的“永久凍土”,造成了許多困難。在它的上面建筑房屋和進行耕種不但費事,而且隱伏著潛在的危險。它的表面1至2米的那一層“熔凍層”夏融冬裂,用傳統(tǒng)方法建筑的建筑物是靠不住的。在西伯利亞,東斜西歪和半埋在地下的木房子到處可見。俄羅斯人稱之為“在融凍層游泳”。雅庫茨克所有的公寓大廈都建于“高蹺”之上,這些高蹺深入冰中,直達永久不變的下層。屋底高出地面約1米,以免冬季由屋中外溢的暖氣使融凍層融解。
自來水供應在那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雅庫茨克的水管全都安放在地面上,理由很簡單:如果水管安放在融凍層內(nèi),那么它們遲早因該層的凍結、膨脹、融解而破裂。裝在地面上的水管易于觸及,便于修理,但也因此而暴露在寒冷空氣中。于是來自勒拿河深處的水(河面凍結,冰厚4至6米)在水管中流動時,每隔若干距離須定時加熱一次,以防凍結。早在1939年,前蘇聯(lián)已在雅庫茨克設立了“永久凍土學院”,研究永久凍土導致的“環(huán)境危險”。該學院與外界完全隔絕,有一連串隔塞的門戶可通。建筑物之下是科學家研究的主要所在,那是一個筒形深井,直達永久凍土的核心地帶,可藉以觀察永久凍土并進行各種實驗。在鎢燈照射之下,被困于沖積沙土中的無數(shù)凍結晶體閃閃發(fā)光。這里的空氣非常清潔,不管上面的天氣如何,井深的氣溫永久保持在攝氏-31.5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