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彩虹之鄉(xiāng)”的互助縣,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山河秀麗,旅游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獨具特色。其旅游資源總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是以土族民俗風情為代表的民族旅游資源;二是以北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的自然風光旅游資源;三是以佑寧寺為代表的宗教朝圣旅游資源。
(二)、自然風光旅游資源
北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互助縣東北部,距縣城78公里,地處祁連山支脈達坂山北坡,大通河中下游地帶,總面積為1130平方公里,東鄰甘肅省,距蘭州市220公里,北鄰海北州門源縣。1992年11月被國家林業(yè)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北山林區(qū)森林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達千余種,居全省之冠。目前已定名的植物達900多種,其中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有400余種。四季景色各異:春季花團綿簇、鳥語花香。夏季林木蔥郁,滿目青翠。秋天大片的紅葉與金黃色的楊樺以及碧綠的松柏相間,斑爛如畫,萬紫千紅。冬季飛雪滿天,茫茫原野銀裝素裹,蒼松翠柏,傲然挺立,好一派北國風光。主要林木有楊樹、樺樹、云杉、油松、圓柏等;觀賞性植物有杜鵑、丁香、刺莓花、金露梅、銀露梅等;藥用植物品類繁多,其中較為有名的有黨參、大黃、雪蓮花、貝母、黃花、羌活等;此外,還有蘑菇、木耳、櫻桃、蘭果、蕨菜等山珍野味;珍禽異獸有鹿、熊、麝、猞猁、巖羊、旱獺、雪豹、狼、狐、兔以及蘭馬雞、藏雪雞、雕、鴿等各種野生動物達百余種。因此,北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青海高原上的“植物王國”和“天然動物園”。浪士當溝景區(qū)位于林區(qū)中部,總面積達5700公頃,是林區(qū)內(nèi)最大的一條溝,溝長水大,寬闊平坦,森林茂盛,空氣新鮮涼爽,已成為北山林區(qū)的黃金旅游避暑地帶。其主要景點有“龍尾觀云”、“青崗松濤”、“摩崖石刻”、“石龍煙雨”、“樺林聞鶯”等。到德前臺前行13公里至門崗峽谷之間,在不足4公里的地方,石峽、幽谷、險峰、瀑布與林景交相輝映,頗顯自然之神韻。
南門峽水庫風景區(qū)位于縣城威遠鎮(zhèn)西北部15公里處,景區(qū)內(nèi)東西兩山對峙,絕壁千丈,崢嶸俊秀,峽口架設東干渠拱形橋,氣勢磅,十分壯觀。南門峽水庫始建于1973年,建成于1985年,歷時12年,蓄水量達1800萬立方米,庫區(qū)內(nèi)有觀賞亭3座,水面平如明鏡,碧波蕩漾,水鳥翔集、游艇穿梭,魚兒跳躍,環(huán)境幽靜,享有“高峽平湖”之美稱。
南門峽水庫風景區(qū)景點眾多,主要有拱形渠橋,石天門、二郎神拴馬樁,天犬鐵索槽,抵鍋石、二郎盔甲、庫區(qū)風光等,一處景點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三)宗教朝圣旅游資源
被譽為“皇北諸寺之母”的格魯派(黃教)寺院佑寧寺,位于縣城西部的五十鄉(xiāng)寺灘村,該寺院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解放前,屬佑寧寺管轄的有青海、甘肅、新疆等地的寺院49處之多。佑寧寺原有活佛20多名,其中章嘉、土觀、松布、卻藏、王佛五大昂活佛在清代均受封為呼圖克圖。章嘉活佛是青海七大駐京呼圖克圖的首領,僅次于達賴、班禪的第一位大國師。佑寧寺融歷史文化、宗教文化、自然景色為一體,以富麗堂皇的建筑,豐富珍貴的宗教文物,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卻藏寺座落在南門水庫風景區(qū)3公里處,屬喇嘛(黃教)寺院。寺院東西兩山環(huán)保,從整個山勢看,右如盤龍繞臥,左似鳳凰展翅,前有獅子山拱衛(wèi),山上松柏蒼翠,寺前良田千畝,一片翠綠。卻藏寺由一世卻藏南杰班覺始建于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雍正元年因羅布藏丹津事件被毀,后又重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追賜“廣教寺”匾牌,許建九龍壁一座,清同治年間,再次毀于兵亂。光緒十三年(1887年),五世卻藏羅桑圖登雪珠尼瑪重建,建有千佛殿和大小經(jīng)堂,并有卻藏、章嘉、賽赤、歸化、蓮花、阿群、夏日等活佛的“拉讓”(府邸),其建筑宏偉,有“到了卻藏寺,北京則甭去”的美稱。主要建筑:釋迦千佛殿,該殿高三層,共99間,屋面鋪設鍍金銅瓦,裝飾鍍金銅龍十條,俗稱“金瓦殿”,殿內(nèi)有銅質鍍金釋迦牟尼佛像,宗喀巴塑像。還有金塔、銀塔、金燈等佛教文物。
五峰寺始建于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屬道教寺院,為中國古典式廟宇建筑,清代時就被稱之為“湟中八景”之一?,F(xiàn)今人們則把五峰山稱之為“西寧八景”之一,1986年5月被省政府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峰寺主要景點為三林、三洞、三泉。三林即:楊樹林、樺樹林、松樹林、每到春夏之際,滿山遍野的各種樹木及灌木,郁郁蔥蔥,十分好看,秋天時節(jié),則松青、楊黃、樺樹紅、景色美不勝收。三洞:即無量洞(廟)、黑虎洞、三清洞(宮);三泉:即澄花泉、隱泉、裂口泉。
白馬寺亦稱金剛崖寺,覺化寺、瑪藏寺。位于縣東南部的紅崖子溝鄉(xiāng)白馬村東側的半山崖上,隔湟水河與平安縣相望,距西寧25公里,距縣城50公里,整個寺院由金剛佛雕像和崖前灘中的大佛塔組成,總面積為4516平方米。
(四)、鼓樓
鼓樓位于互助縣威遠鎮(zhèn)十字街中心,始建于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共分三層,是一個具有民族風格的木質結構建筑。整個建筑物高大雄偉,飛檐翅楚,畫棟雕梁。四角懸掛風鈴,脊上飾以琉璃走獸,蔚為壯觀,現(xiàn)已成為互助縣的古老象征。
1989年進行了整體修繕、描繪和油化,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在土鄉(xiāng)大地上,面積比解放前擴大了20多倍,顯示了土鄉(xiāng)人民在建筑業(yè)上的卓越智慧。(來源: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