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成人一区在线观看_婷婷六月亚洲中文字幕不卡_一级毛片免费完整国语视频_欧洲亚洲无码电影

今天是
歡迎您的到來!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氣預報 北京 上海 廣州 福州 重慶 西安 南寧 深圳
中國天氣網(wǎng) > 首頁 > 歷史數(shù)據(jù)

專家解密—為何淮河多水災

【字體:   2008-06-23 10:59:47   來源: 中國天氣網(wǎng)

(一)淮河--我國南北方分界線
  

淮河位于黃河和長江之間,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了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淮河流域南北的氣候存在明顯差異。淮河流域正處江南多雨區(qū)和華北少雨區(qū)的過渡地區(qū),年雨量變化梯度很大?;春幽媳钡挠旰导竟?jié)也正好相反?;春右阅希捎诖河赀B梅雨,雨季長,雨量多,因此適合種植需水多的水稻;淮河以北少雨春旱,宜種耐旱的冬小麥。因此歷史上形成了“南稻北麥”的我國糧食生產(chǎn)分布大格局。從而形成了南方人愛吃大米北方人愛吃面食的習慣。此外,南方多雨,河湖港汊眾多,用船運輸方便且可載重;北方多旱地平川,古人喜騎馬。因此又有“南船北馬”之說。其南北方的分界線大體也在淮河。
  

(二)淮河流域兼有南北方雨季
  

夏季,我國東部地區(qū)的主要雨季是南方副熱帶高壓西側的偏南氣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交匯而造成的。隨著夏季風的變化,雨帶由南向北推進。雨帶在江南和淮河流域經(jīng)過和停留的時間是6月下旬到7月中旬。此時正值梅子黃熟,因此又稱“梅雨”。7月下旬開始,雨帶北移,淮河以南地區(qū)進入高溫伏旱季節(jié),以北的華北和東北則進入全年雨量集中的雨季盛期。
  

淮河流域地跨南方和北方,加上降雨天氣系統(tǒng)路徑本身也有一定的南北擺動,因此流域中自然兼具南方春雨、梅雨和北方盛夏暴雨兩個雨季汛期。所以從6月下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72天時間內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到年雨量40%至50%左右之多。特別是梅雨期間,因北方冷空氣尚較強,梅雨雨帶窄且雨強大,位置又相對穩(wěn)定,每遇冷暖空氣都較強且持續(xù)時間又較長的年份,就會發(fā)生特大洪水。建國后1954年、1991年和2003年等年份都是這種情況。
  

那么,為什么同樣有強梅雨帶影響的江南地區(qū)又沒有淮河那樣多的澇災呢?這就可能有地理方面的原因了。
  

據(jù)記載,過去淮河也并非像現(xiàn)在這樣多澇。只是在公元1194年黃河南堤決口、襲奪了淮河水系的660年間,黃河泥沙大量泛濫淤積,淮河水系被打亂;下游洪澤湖由小變大,湖底淤得比淮河地面還高,因此淮河被迫改道向南,經(jīng)長江入海。但因為江淮往往同時發(fā)大水,淮河水受江水頂托,進一步加重了淮河的內澇。
  

(三)淮河雨季與青藏高原有關
  

什么原因使淮河流域兼有南方春雨梅雨(南部)和北方盛夏雨季(北部),雨季長暴雨多?或者說,為什么我國東部地區(qū)會有夏季風雨帶如此鮮明且有規(guī)律的向北移動?
  

氣象研究表明:東亞夏季風氣候是世界上一種十分特殊的氣候,例如梅雨就只有西起我國湖北宜昌,經(jīng)韓國最南部,東到日本中南部一條窄長地帶中才有。
  

特殊氣候必有特殊原因?,F(xiàn)代氣象學中的氣候數(shù)值模擬方法可以幫助解開這個謎。
  

在成功模擬的數(shù)值模式中,人們發(fā)現(xiàn),如果在模式中去掉了青藏高原,模擬結果中就再不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東亞夏季風及其前沿雨帶跳躍性北移的規(guī)律。在實際天氣中,梅雨的突然開始正是青藏高原南支西風突然消失北移之時;梅雨季中的許多暴雨天氣系統(tǒng)也都是從青藏高原上東移出去的。
  

究其原因,因為低緯度的青藏高原在夏季中是個強烈熱源。這個熱源使得這個緯度上原來盛行的下沉氣流,在這里變成了強烈的上升氣流。研究發(fā)現(xiàn),上升氣流升到高空后,其中東部的氣流來到太平洋上,會進入并加強副熱帶高壓,使之西伸北跳影響我國東部雨旱分布。即青藏高原主要是通過影響副熱帶高壓活動,而造成并影響我國東部夏季風雨帶的進退。在氣象部門每年汛期預報中,青藏高原也總是最重要的預報因子之一。

編輯:超級管理員
收藏此頁】 【打印

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熱線
撥打400-6000-121進行氣象服務咨詢、建議、合作與投訴
天氣預報電話查詢
撥打12121或96121進行天氣預報查詢
手機查詢
隨時隨地通過手機登陸中國天氣WAP版查看各地天氣資訊
關于我們-營銷中心-廣告服務-聯(lián)系我們-人員招聘-網(wǎng)站律師-客服中心-會員注冊-中國天氣通-mobile版-微天氣-使用幫助-網(wǎng)站地圖-版權聲明

客服郵箱:service@weather.com.cn 廣告服務: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制作維護與商務推廣: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鄭重聲明:使用本站天氣信息,請與本站聯(lián)系獲取天氣信息使用授權 授權郵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證01038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1400134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