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對我國東部地區(qū)而言,是冷一點。”國家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在回應去年的“千年極寒”說時表示,就全球而言,各地冷暖不均,就我國而言,東部雖然冷,但西部高原則比以往要暖,因此不能說是“千年極寒”,只能說是氣候異常。他同時坦言,因為中國的國土面積大,地形過于復雜,因此天氣預報非常困難,在夏天只有24小時以內(nèi)的天氣預報會比較準確。
夏天的天氣預報實效要短一些
新快報:我們當前的天氣預測,精確程度如何?
宇如聰:真正預報比較準的,是在幾天之內(nèi)。超過一個季度的預測,目前還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新快報:為什么我們感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都不準呢?
宇如聰:這種事情有可能,到了夏天,預報的實效要更短一些,一般24小時以內(nèi)的預報會準確一點,超過24小時就不好說了。因為夏天的強對流天氣比較多,天氣變化很大,小范圍的天氣預報準確性肯定不夠。但總體而言,大的范圍內(nèi)的天氣系統(tǒng)的預報,還是很準的。
去年全球冷暖不均不是“千年極寒”
新快報:去年,國外媒體報道的“千年極寒”,這是個事實么?
宇如聰:去年我國東部冬季確實偏冷,但不能以此來判斷,說是“千年極寒”。事實上,去年地球是冷暖不均的,比如去年冬天時,西部高原地區(qū),有些偏暖,包括青藏高原,對他們來說,就不是“千年極寒”。但我們國家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東部,所以大家覺得冷一點。
新快報:這是因為拉尼娜現(xiàn)象引起的嗎?
宇如聰:拉尼娜只是一個大的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容易發(fā)生氣候異?,F(xiàn)象,但時間和地點都很難預測。此前媒體報道的“千年極寒”,就是依據(jù)這樣的背景,但準確率不高。比如,我國去年西南發(fā)生干旱,但按照他們的預測,應該華南地區(qū)發(fā)生干旱。實際上,每年西南地區(qū)3月份后的春天就是干旱季節(jié)。
氣候變暖人類活動對其影響較大
新快報:現(xiàn)在全球異常極端天氣增多,是因為全球變暖引起的嗎?
宇如聰:事實上,中國地域范圍這么大,每年都有很多地方發(fā)生氣候異常的情況。若是依據(jù)前幾年的情況來看,去年的氣候是異常了一點,因為前幾年,普遍比較暖,而去年比較冷一點。
新快報:如今氣候變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增多),還是地球自身的周期變化?
宇如聰:我們說的氣候變暖,說的是一個大的趨勢,現(xiàn)在是越來越暖。
新快報:有沒有地球自身氣候周期變化的原因?
宇如聰:這是爭論比較多的地方。首先,氣候變化有其自身的周期性,二氧化碳本身起一個增溫的效應,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很難判斷哪種原因為主。但主流的意見是,人類的活動有相當大的影響,人類的影響最直接。
新快報:二氧化碳和水汽都有增溫效果,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比例和水汽的比例,差距非常大,有專家質(zhì)疑,二氧化碳對氣候變暖影響根本不大。
宇如聰:兩者間也有很密切的聯(lián)系,比如說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天氣變暖,暖了之后,就會容納更多的水汽。